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3:34 点击次数:105
#图文打卡计划#
如果十年前告诉你,中国的垃圾会不够烧,你大概率会觉得好笑。
那时候“垃圾围城”还是各大城市的常态:填埋场爆满,臭气熏天,市政每天都在“调车找坑”;而现在,垃圾成了香饽饽,甚至出现了“焚烧厂互抢垃圾”的戏码。
湖南某地的两家垃圾焚烧厂,为了抢垃圾给物业公司发回扣;广州、上海等地,甚至批准重新开挖老旧填埋场,把十几年前埋下去的垃圾“挖出来重烧”。
垃圾厂的“饥饿状态”一度影响到员工工资,有央企职工在社交平台留言:“因为没垃圾,厂子停了,连工资都发不出来。”
2023年,全国垃圾焚烧厂计划内停运高达8.3万天次,相当于76座焚烧厂一年全停。
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整个行业正经历的“产能过剩与资源枯竭”大冲突:垃圾,不够烧了。
01
中国垃圾焚烧产业的崛起,要从2003年说起。
这一年,国家开始推行特许经营和BOT(建设-运营-移交)模式,首次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。
原本靠财政输血的“苦差事”,一夜之间成了“准公用事业+绿色能源”的双重标签,迅速吸引了各路资本。
2006年,国家又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,将垃圾焚烧发电纳入财政奖励目录。于是,垃圾焚烧从“环保工程”变成了“躺赚项目”。
随后,政策东风频吹:2010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强化、2014年环保法升级、各地化解“邻避效应”政策频出,垃圾焚烧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建。
仅2019年,全国共启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超过300个,河北、河南等地甚至一年内新增项目超30个。
在资本催化和地方政府的政绩驱动下,光大环境、三峰环境、瀚蓝环境、绿色动力等环保巨头快速扩张,单厂处理能力不断刷纪录。
以光大为例,2014年日处理垃圾能力为1.4万吨,到2020年已突破13万吨,足以满足一个中等城市全年垃圾产出。
垃圾,不再是负担,而是可交易、可融资、可发电的“资源”。但这场看似高效的能源盛宴,也埋下了结构性过剩的伏笔。
从“垃圾围城”到“垃圾不够烧”,只用了不到二十年。
一方面,是焚烧厂数量迅猛扩张,2024年底,全国垃圾焚烧能力达111万吨/日,占全球焚烧总能力近一半。
另一方面,则是垃圾本身在减少。
全国范围内垃圾分类普及,厨余、有害、可回收物被分流,直接送进焚烧炉的“纯垃圾”总量在下降。
2023年,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%,填埋场在退场,源头减量持续发力。
与此同时,居民生活水平上升,物品使用周期延长、废弃频率降低,加上外卖、快递包装环保替代趋势,也在压缩垃圾总量。
中国城市的人均垃圾产量,其实已经悄然接近峰值。
再加上政府推动的“碳中和”战略,焚烧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成为政策讨论焦点。一些地方甚至开始限制新增焚烧厂。
于是,在这种“产能过剩+资源萎缩”的双重夹击下,原本以为稳赚不赔的垃圾焚烧项目,开始出现负收益和空转。
02
面对垃圾不足,焚烧厂自救开始了“疯狂模式”:
第一种方式是“跨界抢垃圾”。河南商水静脉产业园将处理触角伸向周口、项城、淮阳多个地区;陕西蒲城焚烧厂每三个月就停产一个月收垃圾。
第二种方式是“倒挖老垃圾”。广州兴丰、上海老港等填埋场开始重新开挖数百万立方陈年垃圾,甚至专门立项审批,变相将填埋资源再次商品化。
第三种方式是“自产自销”。例如中山公用控股名城环境,垄断全市1500多个垃圾收集点及16座转运站,将垃圾“自产自销”至自家焚烧厂。
有企业甚至给社区、物业送“垃圾回扣”,每吨提成高达50元。这种“暗战”已在中小城市愈演愈烈。
而垃圾“抢夺战”的背后,是行业结构失衡:原本服务于城市管理的基础设施,被政策与资本催生为“大跃进式”的收益机器,如今又被现实的“物料枯竭”重锤敲醒。
国内资源吃紧了,聪明的工厂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。
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承接的垃圾焚烧项目超过50个,主要集中在越南、泰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等人口密集、环保基础薄弱的国家。
以越南芹苴垃圾焚烧厂为例,由光大国际投资运营,每日处理400吨垃圾,年发电量达5840万千瓦时,当地居民称其“像度假村一样安静干净”。
相比欧美国家动辄千万欧元的处理线,中国设备不仅更高效,成本也更低。同时,中国企业掌握从设计、施工、制造、运营、维修到飞灰无害化的一体化全链条,竞争力极强。
过去我们进口垃圾,如今我们出口能力。
而这场产业转移,不只是建焚烧炉,更是环保技术、城市管理、绿色能源的全体系输出,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的又一次“绿色出海”。
03
如果说过去十年是“拼规模、拼吞吐量”,那未来十年则是“拼效率、拼附加值”。
焚烧厂不能再只靠多烧垃圾,而要靠从垃圾中开发更多价值。
飞灰资源化,是当下热点之一。上海环境开发的FAST工艺,能将飞灰提炼成工业盐和建材材料,变废为宝;此外,还有企业研究炉渣沥青路面材料、污水浓缩液提锂等新路径。
垃圾处理与碳交易结合,也开始被多地试点,垃圾焚烧过程中如何减排、如何计算碳权,已成为新盈利模式的基础。
更深层次的价值,则来自城市生态运营:谁能将垃圾、污水、供热、电力、建筑、材料做系统性整合,谁就能在环保产业的下半场占据先机。
中国垃圾焚烧产业,曾用二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跃迁。
它的迅猛发展,是政策红利、资本推动和技术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但当旧的问题解决了,新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。
过去烧的是垃圾,未来拼的是系统、资源和智慧。
中国环保产业,到了该打磨“精工细作”能力的时候了。
上一篇:复星医药与梯瓦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肿瘤免疫治疗新药抗PD1-IL2疗法(TEV-56278)
下一篇:没有了